English

扩大内需的产品质量因素分析

1999-11-12 来源:光明日报 钟生坦 黄铁苗 我有话说

近几年来,我国经济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悄然进入“过剩经济”,为了刺激需求,国家有关部门短短几年间储蓄存款7次降息,开征存款利息税,增加住房贷款,提供其他个人消费信贷,提高出口退税率及调低增值税率等等。很明显,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为了刺激需求,但实践表明,其效果并不理想。我们认为,为了解决过剩问题,仅仅从需求上努力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在改善和理顺供需上下功夫,尤其是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。

从供给的角度来看,我国经济过剩有数量问题,也有结构和品种问题,但更为严重的是质量问题

供给和需求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。一般情况下,供给决定需求。供给决定需求主要在于供给决定收入,没有供给也就没有收入,没有收入也就无法实现需求。供给决定需求,但并不等于萨伊所说的供给自己创造需求。因为盲目生产形成的供给,不一定会有需求。所以,从一定意义上说,需求也决定供给,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数量、结构、品种、质量决定了生产者必须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;否则,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就可能出现过剩,这样也就会使需求受到影响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产品质量差是我国目前国内市场启而不动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据有关资料显示,从1985年以来,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样品合格率一直在75%左右徘徊,国内市场商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比产品抽查样品合格率还低20个百分点,大致保持在55%—60%的水平。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的129类产品,近几年抽查的4411家企业的5233种产品合格率均低于80%。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今年第二季度抽查通报,在抽查的1882家企业的56类2132种产品中,合格1692种,抽样合格率为79.4%,这与发达国家98%的合格率相差较远。同时,还要看到,我国除了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,还有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产品(约占不合格品的5%)充斥其间,这些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。

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断上升的,当供给的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之后,对质量的要求就会提升到首位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我国也曾出现过市场疲软,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就指出,不是市场疲软,而是产品疲软。因为当时许多高质量的产品、名牌产品的销路就很好,今天的情况依然如此。绝大部分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名牌产品,是因为质量可靠,其安全性、耐用性、经济性、适用性都能达到最高要求,而质量差的产品则适得其反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,有的产品性能不稳定,给消费者造成许多麻烦。例如,电器产品超标的噪音,图像不清晰的彩电,这些会使消费者情绪受到严重影响。有的产品使用寿命短,根本达不到设计的要求。例如,穿不了几次就会坏的鞋子,用不了多久钨丝就会断的灯泡等,这些会使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到直接损失。有的产品安全性差,例如,漏电的电器产品、不合格的燃气产品及易爆的高压锅和啤酒瓶等,这些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,甚至危及生命安全。像这样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,消费者又怎么会愿意去购买呢?

从生产存量的角度来看,要及时处理过剩产品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

首先,借鉴资本主义销毁商品的方法。对这一做法,我们过去是根本否定的。现在看来,要进行具体分析。资本主义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,表明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,部分或大量商品或生产能力大大超出了当时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,通过销毁一部分商品或破坏一些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力,就能实现新的平衡,使社会生产平稳发展。资本家是理智的管理者,是人格化的资本,有利才会干,无利是不会干的,处理经济过剩同样会这样。当然,销毁商品和破坏现成的社会生产力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损失,但在保留还是销毁这些商品的利害权衡上,资本家肯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。我们对于过剩产品的处理,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借鉴资本主义的做法。在生活消费领域中,质量不过关、完全不合格的产品,已超过有效期的产品,影响消费者健康甚至危及人身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等等,都要坚决予以销毁。如果这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销毁,长期占据市场,会增加利息和保管费用,损失更大。这些产品不退出市场,有的还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。

其次,要借鉴危机期间加速固定资本更新的做法。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重要一环是进行固定资本更新。顾名思义,固定资本更新是用新的机器设备更换旧的机器设备,而其实质是用高科技、高质量的机器设备更新相对来说科技含量较低、质量较差的机器设备。固定资本更新对于走出危机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。一是造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,固定资本更新会对此进行调整,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。二是进行固定资本更新会造成新的需求,带动就业。三是危机阶段生产资料价格低,本企业产品又卖不出去,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对企业最为有利。四是新的机器设备的使用,会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,造成新的繁荣。因此,在生产领域中,我们要加速固定资本折旧。对于那些质量不过硬的、技术落后的、耗能高的、严重污染环境的机器设备,那些超期服役的机器设备等等,都应该禁止使用,销毁回炉;同时,要对一些旧设备抓紧更新。

再次,运用价格机制,实行质量差价。我国不少产品不仅质量差,而且价格偏高。资料显示,我国有七成商品的价格高于国外;在我国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中,有22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。其中,国内市价高于国际市价25%以内的有6种,高于国际市价25%—50%的有8种,高于50%以上的有8种。面对这些质次价高的商品,消费者当然不愿购买。因此,对于这些商品要遵循价值规律,运用价格机制,实行质量差价,促进商品销售。具体说来就是要实行“优质优价,低质低价”的政策。对于质量过硬的产品价格可以高一些;对于质量稍差,但不至于造成质量事故的产品,要低价销售;对于劣质产品则要禁止销售。

从生产增量的角度来看,杜绝劣质产品形成新的生产过剩更为重要

大力发展市场经济,运用竞争机制提高产品质量。市场经济是在竞争中进行的。工业发达国家的商品质量高,与其说是由于有严格的质量管理,倒不如说由于有激烈的竞争。竞争提高了质量,质量又增强了竞争力。可见,竞争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是巨大的,是任何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;同时,这种作用还是长期的、自发的,因此,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,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,打破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界限,让生产者充分展开竞争,以提高产品质量。

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,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。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,机器设备更加先进、精密度更高,原材料的范围更大,质量更好;同时,科技进步还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,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测。这些都会使产品的性能更好,使用寿命延长,安全可靠性增强,外型更加精巧美观,总之,产品的质量更好。在这方面,最重要的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。科技工作者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力军,他们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,关系到国家、民族的进步。现代经济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,而其核心是科技人才的竞争。因此,我们要从物质和精神上加倍关心科技人才,让他们更多地创新、创造和发明;同时,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。

狠抓质量管理,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。质量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和一切方面,因此,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。一是完善普及全面质量管理,从原材料、零配件、元器件进厂到产品设计、制造、检验、成品出厂以及售后服务,都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,然后加以推广和普及。二是建立质量责任制,要明确企业各有关部门、各级各类人员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中所承担的职责、任务和权限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,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。三是实行质量否决权,以质量的好坏来衡量全部工作的成绩。四是普遍实行质量跟踪制,在产品销售后,邀请用户或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,协助生产厂家监视产品质量,反馈使用信息。生产厂家继续对产品质量给予保证。五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。包括对产品质量监督,即对产品的适应性、可靠性、经济性进行监督;对废次品监督,即专挑产品质量的毛病,查找废次品;对工作质量监督,即对产品设计、加工、保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。

加强产品质量法制建设,依靠法制手段提高产品质量。我国产品(工程、建筑)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,无疑与“质量差不犯法”有一定关系。因此,加强产品质量法制建设势在必行。工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。加强产品质量法制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。在立法方面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,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。在对待产品质量问题上,不少地方存在“以政代法”、“以情代法”、“以钱代法”等现象,致使产品质量难以提高。因此,要提高产品质量,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法制建设,做到“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,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”。

强化质量意识,自觉提高产品质量。强化质量意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因为意识、观念是人的行动的先导。一般来说,有什么样的意识或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生产者应该看到,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厂商不只一家,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产品会极大丰富,会出现饱和和过剩,质量不过硬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。因此,生产者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,只有高质量的产品,才会有销路,才能打出国门,才能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。同时,生产者还要看到,质量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,一个民族的精神。消费者应该明白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等价交换不仅包括数量,而且包括质量。他们购买到的商品应该是由标准质量的劳动生产出来的,因此,对于低质、劣质产品要坚决予以抵制;已经购买的要大胆投诉和索赔,使低质、劣质产品无容身之地。总之,要使全社会形成“质量第一”、“质量就是生命”、“讲质量光荣,不讲质量可耻”的意识,使提高质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